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坐木筏 tpkteqla

8896

主題

8896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pkrwn 發表於 2016-11-11 02:5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名叫清港河,水源从巴东方向而来。别小看这条河,在交通不发达的60年代、70年代,这条小河是运输木料的黄金通道。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本地木料用于大办钢铁,山上的树木寥寥无几。凡是盖房子,木材公司采购木料,都要到巴东县绿葱坡买木料,经过升坪河到清港河,把10多根木料并列,用牛麻和木棍扎成木筏,放筏师傅站在木筏上,拿着一根7、8尺长,口杯粗的竹篙,沿河水顺流而下,运到家乡建房,或运至陕西营交给沙镇溪木材公司。   

  因我家乡燃料缺乏,山上光秃秃无柴烧,无煤无电无气,必须要到六十里以外的长春村对窝子坪小煤窑揹煤,每次往返都是两头黑,而且每次每人要揹150斤以上。大人去揹煤,家人去送饭接煤,以减轻大人揹煤的重量。   

  记得有一天,年近60岁的父亲和同组的其他同志,天不亮就背着蔑筐到对窝子坪揹煤。我和同组的小伙伴,名叫狗娃子,吃过早饭,揹着小筐,带着饭菜,因为那时生活困难,好点的家庭会带上一大钵或洋瓷盆饭菜,2人一起填饱肚子,差的家庭只能带上煮好的红薯一起充饥。我的家庭就是生活较差的了,只能带上10多个红薯充饥。我和同伴走到“柳树河”的时候,河流上方来了1个放木筏的人。看着木筏师傅,头上戴着草帽,身上挎着干粮,手里拿着竹篙,熟练地用竹篙控着木筏流动的方向,时而在左边探水,时而在右边撑杆,时而在流速缓慢的水面上平静流淌,时而在激流险滩上稳竹篙,看上去真有意思。当时我和同伴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向木筏师傅招手说:“师傅,我们是到姜家滩接煤去的,请师傅带我们一下。”没想到,这个师傅真的把木筏滑向平水处,用竹篙把木筏拗住,吩咐我们慢慢爬上去。于是,我脱下衣裤和鞋子,并把衣裤、鞋子放在框子里,穿着短裤,先爬上木筏。作为10多岁的我,第一次坐在木筏上,既好玩,又节省走路,就像行路人走在路上遇见了公汽一样,真是高兴极了。木筏行至“军营推车”,经过一段平缓的水面,坐在木筏上悠哉乐哉,再往前走,就是激流险滩了。由于下滩时,石头多,水流急,木筏容易搁置,坐在木筏上很危险。这位师傅为了我们的安全,在平水处用竹篙把木筏撬住,停靠在水浅的地方,吩咐我们蹓下木筏。首先是我小心翼翼的抱着木筏边沿的那根木料蹓下河去。当我把背篓和框子揹在肩上,手抱住木料,把脚放到水里的时候,顿时感觉水在倒流,就像晕车晕船一样,不知所措。背上的框子,框子中的鞋子、衣裤、红薯,都掉到河里去了。这时,好心的师傅,一手撬住木筏,一手拉住我的手,等我站稳了,清醒了,才松开手。而同行伙伴比我胆子大,很顺利地蹓下木筏,走上河岸。当我走上岸后,发现框子、衣裤、鞋子、红薯都没有了,顿时感到摸头失脑,如何是好?正在这时,同行伙伴很机智地站在河边向下游望去,发现框子、衣裤被河中的石头拦住了,真是喜出望外。然后,迅速涉水,把框子和衣裤从水中捞起来了,因鞋子体积小,容易漂,红薯沉,都被水冲走了。由于小时候经常打赤脚,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没有鞋子,还可以行走。红薯冲走了,父亲和我吃什么呢?正当焦急万分的时候,同行的伙伴说:“莫着急,红薯丢了,我们带了一大盆饭菜,到时一起吃点吧!”于是,我十分懊丧地光着脚行走在河边的小路上。一边走,一边回想起坐在木筏上的感觉。望着漂流远去的木筏和师傅,心想:“我们今天太幸运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放筏师傅,能让我们坐上木筏,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体验坐木筏的感觉,真是一个大好人啊!”   

  走过河边沙石路,穿行一片树林,就到了接煤的地方—姜家滩。这个地方基本是全程的一半路程,那里有乘凉的大树,有宽敞的河岸,还有很多人工堆砌的石墩。因父亲们从长春对窝子坪揹煤,是从对面走下河,我们就在河这边等着。于是,找来一些木柴,生火烧开水、热饭菜。不一会儿,父亲们从河对面来了,趟过河,找到靠墩,把揹筐靠稳后,坐在树下石头上歇息。我硬着头皮,把坐木筏的经过给父亲讲了小孩为什么会得白癜风以后,父亲又气又心疼,把我吵了一顿。随行的老乡说:“只要人安全,没有吃的,酒肉好分账,我们分着吃点”。于是,我和父亲一起吃着同行人员的饭菜,吃完了,一行人背着煤往回走。虽然背煤又苦又累,生活艰苦,但为了生计,还是那样充满乐观,一边吃力地走着,一边大声地吆喝着“嗨嚯——嗨呀嚯”的背脚号子,留着大把大把汗珠。走一段,打一杵。而我,却背着大约30斤煤炭,光着脚、低着头、弓着背,紧随其后,没有掉队。别人笑我说:“头到家了,屁股还在路上”。   

  每当回想起坐木筏这件事,就会勾起对昔日艰苦岁月的回忆,充满对当今幸福生活的自信。   

  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农村交通四通八达,肩挑背磨的历史早已结束,放木筏的劳动已经被车辆运输取代,吃红薯充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我们在这国富民强、幸福美满的盛世,不能忘记艰难困苦的历史,不能忘记为生计而肩挑背磨的过去,更不能忘记前辈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