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7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农夫山前有点田

2122

主題

2122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mfptn 發表於 2016-12-26 03:46: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国人文中有两种经典的生活方式,描述起来非常具体,解析起来又很抽象。一种叫“江湖”,另一种叫“田园”。   

  我在《江湖与少年》中对“江湖”做了较多的诠释。无论是自然的江湖,还是社会的江湖,从生存状态来讲都是漂泊流浪的。当人在江湖中彻底走累了,就会想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安稳地居住下来,让身体和心灵都全面出击 预防白癜风得到休憩。不受烦杂所扰,又能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成为江湖退隐后的最佳选择。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开启了中国人的田园情结。这种情结本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积极进取的社会主流观念中被压抑住了,一压就是三十年。“误入尘网中”,“久在樊笼里”,有了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对比,才更加觉得田园生活的美好,连最普通的生活场景,都是那么柔软暖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出生于庶族,奔波于仕途,未曾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却在诗中一再提到“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返自然”。在他看来,田园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自己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恰恰是回归心灵最原始的悸动。为了精神的自我满足,他宁愿抛弃官职和俸禄,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五斗米是陶渊明当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时一天的俸米。从《晋百官表注》中可知,当时县令的俸禄是“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十五斛等于一百五十斗,刚好每天五斗米。陶县令这一天的口粮差不多够一个老人吃一个月,八天的口粮就足以给一个青壮男丁交一年的田税。哇塞!这可不少了,还没算上价值相当的月钱和三顷占田的收入呢。   

  按照东晋实行的占田制,普通百姓十六至六十岁的丁男可以占田七十亩,其中五十亩必须按照每亩八升谷米来课税,另外二十亩是自留地。而七品县令最少可占用三倾的公田,是普通百姓的四倍多,所收粮食悉归己有且不用交税。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陶渊明辞官归田,可是放弃了不菲的收入。   

     

  《资本论》有一句经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道理套用在个人生活上,就是物质条件决定精神追求。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以他清高的个性,不敢说有什么灰色收入,但单凭俸禄的积蓄就不少了。所以他去农村生活,虽成不了地主,至少是个富农。守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足够过上小康的生活。用不着像普通农民那样辛苦耕耘着几十亩课田,拿收获的粮食给朝廷交租。在没有经济压力下的劳作,身心都是放松的,只当给生活增添点乐趣。   

  清晨去南山下的田地里锄草,“草盛豆苗稀”。露水打湿了衣服,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我心甘情愿做的事情。“带月荷锄归”的路上,碰到一样劳作回家的农夫,“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你说你的桑麻长势很好,我说我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就这么点农事也聊得特别开心。干脆上我家去吃晚饭吧,“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点起柴火当蜡白癜风患者能吃猪肝吗?烛,边吃边聊了整整一晚上,“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二、三、五》)   

  陶渊明可以为一时之乐就“设酒杀鸡作食”来款待邻里,在他的心目中,这应该成为田园生活的常态:人人参与劳作,家家丰衣足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把这种理想照进桃花源的山洞里,幻化成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农夫有自己的田地,为自己的家庭劳作,不用承担苛捐杂税;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战争与饥饿,大家和睦相处,客人来时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在土地私有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下,陶渊明的理想只能呈现在文学作品里,现实中土地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可能做到公平。人心的私欲在没有被足够的物质填平时,只会不断促动着敛财的行为,让其他人陷入贫困的境地。占田制下士族地主不断买占农民的田地你的脸适合什么妆—1,让土地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大地主阶级手里,并逐渐脱离了中央的控制。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取缔了占田制。均田令提出平均地权,但这是在保证地主阶级私有地产不变的情况下,将剩余田地按标准来平均分配,与占田制无本质区别。不同的是,均田令规定了所授之田不得随意买卖,这点保障了朝廷及百姓的利益。农夫们不用再担心自己的田被巧取豪夺了。   

     

  均田制一直沿用到隋唐。唐朝初年为了恢复战争元气,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中包括轻徭薄赋的租庸调制——农民可以用上交绢布(调)来代替劳役(庸)。均田制保证了农民有田可种,而租庸调制则保证了农民有时间种田。在这样利好的政策下,唐朝的农业出现了兴兴向荣的景象,田园生活也展现出一片和谐。   

  田家杂兴?其八(储光羲)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即有余,时时会亲友。   

  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   

  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   

  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   

  种桑可养蚕,取丝织绢,不仅纳了调,替了庸,还给家人裁了新衣裳。种黍可产粮,不仅交了租,换了钱,酿了酒,还留有一年的粮食。如此衣食无忧又得闲,便时常到亲友家去串门。女人们一碰头就嘻嘻哈哈地相邀去了里屋,孩子们早就追逐嬉闹着不见了踪影,剩下男人们团坐在树下划拳喝酒。三吆五喝,七推八就,从日晒西斜一直喝到满天星斗,这才醉醺醺地起身告辞。主人拍着客人的肩膀说:“老兄,这里还有几坛酒没开,明天继续如何?”   

  储光羲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声没有王维、孟浩然响亮,作品也不如他们的耳熟能详。但是读储光羲的田园诗,会有更加真实的质感。就好像是一个真正的农夫,在对着朋友讲述自己身边的琐事和切身的感受。比如“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这种只有躬耕时才能见到的细节,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