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1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技的逻辑

6844

主題

6844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qzjbe 發表於 2016-12-28 16:17: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题:科技,一向都是从掠夺资源的战争开始,到普及民用结束。   

  科技发展首先是技术的融会,也就是在一定技术基础之上的,人类从第一次用石器工具开始,到会用火,又用漫长时期用火炼石器,慢慢产生了冶炼,也就是金属工具,如青铜和铁器等,另一条路是冶炼出了其他元素,如水银等,慢慢的发展出了炼金术,也就是的鼻祖……   

  很长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由着性子走,远没有思想上走得快,早在公元前后世界各大思想体系和宗教等基本上都有了,我们至今仍然在吸收这些营养,而科技基本上就是少量兴趣爱好者在玩。   

  后来这些在特定区域发展起来的技术在战争中彼此学习,比如造纸术在唐朝和波斯试探性接触的战争中传到了西方,此后这条通道就开了,宋朝则是把更多精华如印刷术、指南针等传到了欧洲,14、15世纪在那里和古希腊白癜风遗传等文明成果完成了伟大的整合,推动了大航海,慢慢形成了近代世界面貌的雏形。   

  我们总结其步骤,就是:产生、应用于军事、融合、应用于民事、融合、产生新的科技。   

  而科技的集中爆发则是在十八、十九世纪到现在这段时期。其速度比原来快多了,主要体现在科技对国力的巨大影响上,简直可以说,科技使得“蛇吞象”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以前的实力是以土地大小衡量的,之后则是以科技力量衡量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因为一国一旦能最快应用科技,就产生了对资源的强大需求,这种需求使得对外扩展的需要的迫切性更大了,而一旦既有的秩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用武力去改变之(所谓的“不可调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直接的掠夺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更多的资源,间接的则是改变旧的大家都默认的秩序,更加间接的则是使得科技在世界上分布更加均匀。世界之内,莫不如此。   

  例如中国,1840年中国之所以会有“战争”,就是这样的逻辑,英国的生产需要更多资源,中国则用古老传统抵制英国的需要,那么英国就只能用船坚炮利的优势冒险性得打破这种僵局,输了,英国也不丢什么脸面,毕竟自己是“撮尔小国”,说不定大清帝国隆恩一浩荡还给几颗枣慰问慰问,以示“礼仪之邦”的宽宏大量。赢了,自然求之不得,自己就可以安安稳稳得做一百年世界老大。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英国赢了,中国输了。这样就启动了另外一条逻辑,那就是中国来不及准备就迅速地打开国门,可是原有的国内秩序大家压根从祖上就没有想过自己主动去变化,所以简直可以说是一点也不情愿地看着最不希望的结果一点点地发生,这种被动也导致了对很多权利的丧失,因为丧失部分权利在当时都被看做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如同丢掉一根头发无足轻重,也就是对战争失利的原因还抱有“那只是一次意外的倒霉而已”的想法。但是一点点小的被动慢慢就酝酿成全国性的巨大的被动,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论疆域国防还是道统人心都向着不可逆的方向扭转了。   

  可以说,被动接受是清帝国之所以在“洋务运动”之后没有振兴起来的重要原因,就算主动也是少量比较有眼光的大臣在做半吊子维持平衡的努力。那么慢慢的,长跑马褂、拖着长辫子戴着瓜皮帽的中国人慢慢习惯了电灯电话、铁路电报这些方便可用的东西,科技就在更大范围内均匀化了。   

  同理,两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说明了科技就是致胜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的力量。“一战”前德国属于资源匮乏的高科技国家,可是世界秩序和规则对他不利,所以才打仗。在科技上,飞机在战争中的发展最快,坦克也是汽车样式多样化功能增加的产物。“一战”之后,这些科技成果迅速被民用化。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二战”更是如此,计算机、火箭等精端科技被用作致胜的利器,这些精确性和远距离的要求使得控制和制造技术在战争中得到了磨练,也可以说它们发展的必要性就是在战争中检验,不好就改进,好,就成为既定的经验。最后,是科技最雄厚的美国一锤定音,以两颗的震慑使得战争提前结束,避免了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可是我们反观之,战后“轴心国”并没有取得战前想要的结果,就是控制更多资源,他们作为战争发起者和战败国不仅是名誉上的污点,更是长期利益上主动权的丢失,打来打去似乎还和战前一样,可是成千上万的生命,无数人类文明成果却在战火中白白损耗和毁掉了,所以说,战争是万恶的,毋庸置疑,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是两败俱伤。   

  战后,在战争中出现的科技开始迅速地应用于建设和民用方面,包括汽车走进千家万户,超市的繁荣,和金融业、制造业等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面貌,不得不承认,在中国,你就算再标榜仇外,都不可能穿着长跑马褂,你穿的是西装革履,你就算再仇外,都不可能住过去那种老房子,你住的是水泥钢筋修建的房子,你可能一边喝咖啡一边发微博,一边大声宣扬自己多么多么爱中国的东西,同时仇视一切外来的东西,这样本身就很搞笑。   

  就算是最倡导复古的人都是竖着中分,打着领带,抱着皮包,穿着高档西装走在大街上,所以,真正的那种人是没有的,有的只是自己的偏好,比如偏好某个朝代,偏好中国古文化,但是没有必要硬要反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过了。   

  那么是不是既有的秩序总是需要通过战争方式进步呢?还是回到开头那个中国的例子,是不是如果英国不挑起战争,中国就永远不可能改变一贯对小国家的傲慢呢?那就要说到,中国为什么当时就觉得英国的提议完全是无理取闹呢?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就是,实际上当时的清帝国已经妄自尊大得不行了,也就是用拳头说话,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天朝上国”,而几乎所有中国人对待国际关系基本上都是这个认识层次,就是第一我很厉害,第二你绝对不能惹我,第三我们不协调大不了不见面,这是我让着你。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中有可能体会到什么是好的规则什么是坏的规则,但是中国和英国差异那么大,自然就只有打打试试了,打过之后的代价就是要你想不见面都不行。   

  但是科技进来是进来了,就是中国后来的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的工业化,因为太虚弱,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累积,所以内外环境都变幻莫测,成果只是属于一部分人所有。回望上世纪,开放不安全,比如清末到建国前这段时期,不开放又不发展,像1978年前的这30年,只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