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9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是寻常物

2215

主題

2215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ppeml 發表於 2016-12-30 23:57: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看了一本介绍墨的书,太有收获了。不仅皮肤要保湿眼睛保湿也不可少笔墨纸砚,中国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宝贝。它们共同的名字是文房四宝。读书考功名,做官利天下,这四样宝贝一样都不能少。   

  小时候好像也练过几天毛笔字。上学的作业。记忆中家长给买了一方砚台,塑胶质量。也买过一块墨,长方形。那时候在农村,大家都一样,还有人家用大铁锅底的烟灰调水写字。我们算好得多了。写的什么字忘光了,只记得每次磨墨弄得两手乌黑的情形。在肥皂是稀罕物的时代,黑黑的小手,很正常。那时候不知道黑手党这个词儿。   

  女儿上小学了,也有毛笔字。她比我强,用的是一得阁的墨汁,毛笔我给卖了狼毫与羊毫两种,还有一张竹帘子专门放笔。我俩的字都不行,对女儿的字没什么要求。当不了书法家,练几天毛笔字玩玩,知道书法是什么足够了。倒是她大学以后,有一次到安徽玩,在歙县看中一块砚台,买回来了在雷雨中怎样使自己得到安全。买回来就搁在那儿,没有开光。我知道中国的四大名砚,还看过专门的砚台博物馆。会看的能看出砚台里活珠子死珠子的区别。珠子,就是水胆。   

  今年春天去绩溪游玩,多少了解了一点点胡开文和他的墨。以为墨做得最好的就是胡开文了。可是,看了这本介绍墨的书,才知道胡开文不过是沧海一粟。墨的起源有多早?好像没有确切的记录。甲骨文上的洇染,可能是煤烟灰也可能是煤烟石,不是墨。点漆而书的漆,大概是最早的墨吃桃可以补充人体所需元素,或者是墨的雏形。   

  真正的好墨,不是发端于匠人,而是书画家们。他们最清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墨。像对笔颇有研究的李阳冰苏东坡等人,对于墨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李阳冰的墨在当时一块难求。还有一些曾经为官的大僚,不得意后躲进家中研究墨,也出了大家。   

  在古代,墨是须臾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墨又决定了书法绘画艺术的还坏,墨的作用太大了。好的墨,用松烟灰加上胶加上其它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精心制作而成。比例是关键。一方好墨,色如漆而气味馨香,扣之声如磬。写出来的字,既有亮度还有层次感。据说周朝的刑夷是有名有姓的制墨第一人。他用锅烟灰加上可以黏合的糯米粥之类,捏成块晒干,方便使用。黑土是他给自己的发明起的名字。现在的墨字就是黑土堆起来的不是?   

  古人制墨,功夫在墨外。形状上除了我知道的长方形,还有正方椭圆、璜形磬形、圆形鼓形等等。还有的,不是墨,是精美的艺术品。雕刻是墨上常见的表现形式。雕刻成天地一家春,恭贺吉祥雕刻成福禄寿喜,谁见谁喜欢。最珍贵的墨,制造出来就一块难求,有一墨三金的价值。因为价格昂贵,墨在当时就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兼有了收藏品的特点。墨本身不易保存。流传下来的古墨,最早的大概是明代。唐宋是墨制作的巅峰,却鲜见实物。   

  中国最好的墨产生在安徽。安徽歙县。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是明代制墨四大名家。方于鲁还有著名的《方氏墨谱》六卷传世。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清代制墨四大家,曹素功位居第一。“天下之墨推徽州,徽州之墨推曹氏”。一九一四年,曹氏徽墨参加东京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一九一五年,胡开文后裔制作的“地球墨”再次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虽然清朝已经寿终正寝,功劳却不能归之于民国。   

  今天被广泛使用的一哪些因素影响了黑色素代谢得阁墨汁发明人是安徽进京赶考未及第的书生谢松岱。他因研墨太费时间,耽误了答卷,决定为天下读书人做件好事。经过多次研制试验,发现用油烟加上辅料可以制成与墨块效果差不多的墨汁。于是官场上少了个腐儒,中国有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一得阁”。这是墨的另一种形态。不过真正的书画大家认为,墨汁固然方便,少了磨这几款药膳让您拥有健康肾墨的乐趣与墨的层次。咱不懂,照抄。   

  墨,还有其它的颜色和功用。罗小华的“一池春绿”,传世名品。这里不说了。最后一句,墨,基本没有赝品。用古人的方式制墨,比买还贵。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