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是我们常听到乡下老人春节时说的一句话。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庆典元宵节,又俗称“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歌迷,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贫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戏。
元宵,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故元宵节成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宋代辛弃疾的《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约会,望眼欲穿的有趣场景。
制作花灯很简单,大都是用竹三昆仑雪菊的副作用昆仑雪菊一般没有什么副作用子或芦苇做成灯笼框架,其制作流程一般经过破竹(苇)篾、泡竹(苇)篾、扎灯笼、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七道工序。有的用木制,先打四方底座和封口,而后用玻璃或者灯笼纸糊起来即可。灯笼扎好后,放进油灯碗或蜡烛,点燃后挂在大门口。
花灯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座灯:安放在地上或是特制的架上,灯体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配有走马灯,并以声、光、电动集于一身,远观近看皆宜。
挂灯:该灯体积相对较小,做工却特别精巧,色彩鲜艳,图案优美,“料丝灯”、“针刺灯”便是其代表作。
水灯:即放于湖面之上,放灯者许下心愿,随波而荡,预示着心想事成;该灯采用防水材料制成,光的明亮和形的美观倒映水中,色彩流漓,波光粼粼,龙灯、鲤鱼灯、荷花灯是常见的水灯。
提灯:即孩童提在手上玩耍的灯,此灯小巧玲珑,星星点点,造型大多模仿十二生肖动物,如:玉兔灯、戏猴灯、公鸡灯等。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三叶木通果实:果实呈长椭圆形或略呈肾形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芝麻、山楂、各类果料等馅。“元宵”起初,被人们称为“浮圆子”,后来又叫“元宵”、“汤团”或“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观灯还可以测试年景,人们从风向及大小来判断收成,从天气阴晴来预测年景是否风调雨顺,人人都期盼年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让客人在真切体验到沙漠独特的火锅餐饮文化同时,国泰民安,日子越过越红火。倘若“正月十五雪打灯”,那就是瑞雪兆丰年了。
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年小月半大”,意思是说过十五比过年更热闹。元宵节作为喜庆祥和、团圆美满的春节“压轴大戏”,元宵节还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也有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灿烂芳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