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1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苦难是生命的泉源 lfk0jtrc

6844

主題

6844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qzjbe 發表於 2016-9-16 07:2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苦难是生命的泉源
一个十二岁时尚处草莽之中的放牛娃,三十二岁时就成为一个富有学识受人尊崇的中学校长,这其中神奇蜕变的力量是什么?这里既有上帝的眷顾,也有其自身超乎常人的努力,而动力的泉源,正是来自幼年的苦难。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谨以此文纪念原福建建瓯培汉中学校长林肇基先生。   

     

  我父亲有个好友叫林秉端,他是一名医生,比我父亲小七岁。我父亲也是学医的,不过却是一位给动物看病的兽医。在他们年轻时,那时社会因职业产生的人与人的地位差别不大,兽医与人医的社会地位差别也不大。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地位因职业差别越变越大,于是人们对人医和兽医的职业观点变得有天壤之别,两种“医生”的地位分道扬镳,医人者的社会地位高高居上、众人仰慕,医兽者默默无闻、少人问津,但这并不能影响到他们之间的牢固友谊。   

  尽管秉端叔叔住在北京,和我们距离得很远很远,但作为父亲的故旧好友,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离我们全家时远时近,抚之不去。他作为一位和皇城是近水楼台的医生,经过年深日久工作的磨练和他自身不懈的努力,早已是一位声名显赫的资深主任医师。   

  福建和北京,千里迢迢、云山渺渺,可这阻断不了秉端叔叔对福建建瓯老家的思念及同父亲的交往。这多年来,秉端主任医师曾抽空返乡过几次。每次回到老家,当地的医院都把他奉为座上宾,还请他开专家门诊及做学术报告。相比之下,父亲虽是本地的资格最老的兽医,也有“技师”的职称,可退休后就冷落赋闲在家,一直门庭冷落少人问。   

  只有秉端叔叔不忘旧情,每次回乡,都会找到父亲叙旧。此公身为名人仍慷慨豪爽,每次他返乡寻根自掏腰包大宴亲友时,一定不会漏了父亲。   

  现在,随着岁月渐老,秉端叔叔当年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日子也逐渐成为历史陈迹了。但秉端叔和父母之间一直还有书信频频飞传,还经常打电话相互问候。父亲在九十六岁时告别人世,故人间终生的友谊被死神无情斩断。而秉端叔叔由于年纪见老,家乡亲友故旧凋零,也不能轻易回乡探望了。   

  秉端叔叔今年已九十一岁,虽然“廉颇老矣”,但仍未解盔卸甲下“战场”,他依旧精神矍铄一如往常地行走在医院的门庭里。医生这门职业不会被年龄一刀切,常是年纪愈老经验愈丰富,他被北京隆福医院聘为终生主任医师。他的身体及精神尚佳,为了满足患者的要求,每个星期仍上三个半天班。而且,他没有坐车,而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不由得不令众人对他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的精神敬佩。   

  当今社会是个讲究遗传“基因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的社会,男女之间要结合时都很注重对方的外貌、智力、身材及健康情况,图的就是将优良的“基因”传承给后代。至于有的妙龄美女不嫌男方的丑陋和老迈,愿意去爱大自己许多甚至是父亲辈或祖父辈的高治白癜风专业医院官或富贾,实行另类的“强强联合”,本人斗胆推测之,或许是她们在细心之中揣摩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YES,或许是也,这正是她们不畏人言勇于争取幸福的表现。高官和富贾体内可能都含有特殊的“基因”,值得科学家们作为重大科考课题加以研究。和他们爱恋,不仅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还能产生“奇葩”的后代,使高贵的“基因”代代相传,对此何乐不为呢?   

  如果从遗传“基因”一说看,即使已是一个赫赫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有名的医生,我很难确定秉端叔叔父母的遗传“基因”是否对他的事业成功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其父亲并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不是一位名医,而只是一位出身草根的知识分子,何以能养育出这样一位光耀门楣的专家后代,这点肯定是光用他家祖传的“基因”是否优异难以解释。   

  秉端主任医师的父亲早年先后做过建瓯县培汉中学和建瓯一中的校长。他不仅作为一校之长管理整个学校,自己还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师。他在教育园地里幸勤耕耘,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竟然出自一位穷困潦倒大器晚成的农村放牛娃。   

  秉端医师之父名字为林肇基,“肇基”,言下之意就是开始打基础,有为将来人生的远大前程励志之意。“肇基”,一个草莽乡村放牛娃出身的之人为何能起这样一个气魄宏大意境深远的名字?是谁一念之间触发了起名的灵感?还有谁会记得这位曾是建瓯教育界楷模,民间人人称道的林肇基校长?斯人已逝,音容渺茫,多么遗憾,现在已无法向令人仰慕的肇基先生本人考究,但我们还来得及从他年已耄耋的老儿子口中抢救出一些林肇基先生早年感人肺腑的往事。   

  林肇基先生祖籍福建古田县东路杉洋村,生于一八九九年。父亲早年抽,将几亩田地败光后抛妻弃子,外出流浪四方从此不归。家中肇基先生的母亲是个没有文化的小脚女人,从此无依无靠。极度穷急之下将肇基先生的姐姐送人做童养媳,母亲在乡间替人干点零活及缝缝补补的手工,但所得一丁点收入依旧难以为一家糊口。肇基先生七岁起,幼小的肩膀就挑起家庭的重担,替人放牛,挣得几斗番薯米,养活包括母亲、小姑在内的一家三口。当时,每天就靠一些发霉的番薯米和咸菜维持生存,一直到十二岁。   

  乡人见其生性聪慧,为人善良,很肯吃苦,经基督教会选送建瓯培英小学读书。在学期间,教会供给膳宿,学校免交学杂费用。在苦水中泡大的肇基先生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十分刻苦努力。他以古人读书“悬梁刺股”的精神激励自己,昼夜苦读,急起直追,用了六年时间就读完小学和初中全部课程,又被保送福州私立名校三一学院(其实是高中)学习,仍由教会资助,毕业后返回培英母校任教。肇基先生在学习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教学用本地方言,到建瓯后,由于言语不通,他一边上课一边还要学建瓯话,学会建瓯话后才能听懂老师讲解的课文。到福州上高中时,又得再学习福州话听课背书。从小极度艰苦的人生磨练了肇基先生的意志,加上他天资聪慧,使他克服常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肇基先生一九二四年和身为培英教员的秉端母亲黄惠英女士结婚,一九二五年生下林秉端同学,一九二六年考上北京燕京大学文学院,四年学成后回建瓯,在原校教书,一年后,就任校长。   

  在三一高中及燕京大学时,他得到以英文为主语的教学哺育,所以他的英文造诣很深,在建瓯时能为外宾当翻译,当时在建瓯这样的人才屈指可数。   

  肇基先生主攻文学,但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