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论的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规范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应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舆论可以分为显在舆论和潜在舆论。我在这里想说明讨论的是潜在舆论。显在舆论是通过报社等大众传媒平台以主流舆论而体现。潜在舆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们的表达来体现。舆论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关系较为直观的体现,而被包含在舆论中的潜在舆论似乎更复杂一些。因为显在舆论是以主流舆论方式体现,其客观性较潜在舆论而言就比较强。潜在舆论是人们的个人意见或态度在某件具体事务上达成相对一致,个体在群体中会受情感因素和环境的左右。
潜在舆论也有正面潜在舆论和负面潜在舆论之分。首先,我想指出的是潜在舆论的积极作用。正面的潜在舆论可以促进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个体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正面的潜在舆论就是一种“奖励”。负面的潜在舆论可以有助于人们接受社会规范,可以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一个感受者,是一个在从事的行为和反应中体现出来的我,它包括了所有内部情感和主观体验。“客我”则是一个透过外界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而存在的我。由此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提出“镜中我”即“反射自我”、“反思自我”: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以怎样方式存在于社会团体中,往往并不由主观决定,也不是完全依据他人的意见而定,而是客我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参考他人的想法思考出来的结果(猜想效应)并非机械输入。正是由于这种“镜中我”原理作用,人们会十分在意自身在他人乃至群体之中的映象与看法,这是潜在舆论起作用的基础。谢里夫的个体受暗示性研究就可以解释群体对个体存在的规制作用,同时也可以解释存在于群体之中的潜在舆论对个体的规制作用。
其次,也是我着重强调的是潜在舆论对个体的消极作用。由于潜在舆论具^o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一般是以个体为媒介在小范围内传播,所以这更需要人们用更多的批判思维来认识。这让我想起了2016年耶鲁大学的开学演讲: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其中提到“失实表述”的辨别和应对,并引用了著名的旁观者效应案例(被沿用了50年)。演讲者彼得?沙洛维(耶鲁的第23任校长)指出该案例或许有失实表述。因为在去年旁观者效应的主人公的弟弟制作了一个记录片,其中描述的场景与经典案例有许多不一致之处,旁观者并非像报纸上说的那样冷漠。为何一个有失实表述嫌疑的案例被沿用了50年?演讲者从显在舆论进行说明,指出显在舆论媒体为负能量扇风点火,阻碍理性调查,夸大消极情绪,削弱了个体的洞察力。在这一点上,潜在舆论的弊端更加鲜明。
因为个体总是试图从l别处找到共鸣,并追求社会证明,更有可能在个体进行自我说明时通过一些表达方式在不经意间扭曲事实。论述到这里不得提一提群体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在《乌合之众》中,介绍了凯撒被杀时,安东尼为了让民众反对谋杀凯撒的凶手,采用想象力感染方式,挑起了凯撒被谋杀时的血衣,最终让凶手布鲁西和喀西约在绝望中身亡。那么稍微类推一下,上文个体在对潜在舆论进行表达时,或许会用想象力感染的方式在小范围群体传播。那么,基于此,正面的潜在舆论可能会他人或群体甚至当事人产生不好的幻觉并失去原本应有的正确认知。负面的潜在舆论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一点是我着重强调的,在下面会做具体说明)而且会削弱其他个体的洞察力。
而且与显在舆论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潜在舆论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更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有三。第一,潜在舆论是以个体为媒介,以个体表达言论为载体来传播的。对潜在舆论的更正的媒介也是个体,但更正与否取决于个人主观意愿(情感因素)。第二,潜在舆论的载体是个体的表达言论,但并不像显在舆论拥有较正式的根据。有些潜在舆论甚至都没有清晰的源头。第三,个体拥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充当一个过滤器的作用,相对于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而言,刻板印象会促进与其一致的信息编码。即使是在客观上拥有不合理的地方,个体的主观上也会由于刻板印象的原理作用,维持原来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首先,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刻板印象的激活(联结性构念或知识结构的激活)。最后,刻板印象应用(使用激活的刻板印象内容来解释靶子个体)”可以将其应用至潜在舆论的分析中。首先可以假设有一个特定的负面潜在舆论主体,在第一个负面潜在舆论传播后被一些个体接受。由于个体的猎奇心理,有时会检索一些具体关于负面潜在舆论的内容或者是关于负面潜在舆论主体的其他新内容。个体对于这些内容的分析适用刻板印象原理,所以最终对新内容得出的结论大多和由原来负面潜在舆论得出结论相差无几。但是,负面舆论的主体的境况会由此变得糟糕。值得一提的,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种口腔溃疡效应在负面潜在舆论的传播中起作用。关于口腔溃疡效应,我想用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说明。一般口腔溃疡是由于牙齿不小心咬到口腔内壁。然后基于此,口腔内壁会有轻微肿胀,使用口腔时不仅会十分疼痛,而且会咬到肿胀部分(已经受伤的口腔内壁部分)。这有点类似于恶性循环,但二者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口腔溃疡效应和恶性循环效应都有许多事互为因果的意思,但是恶性循环效应是结果越来越坏而口腔溃疡效应强调过程很痛苦,结果是或好或坏的。有的负面潜在舆论风靡一时随后平息而有的却是跟随人一生的轨迹,不管是哪一种毕竟经历其过程都是很痛苦的,都是造成了损害的。举个例子,两张纸,一张平平整整地叠好放进口袋而另一张是随意塞进去的。那么要用的时候,两张纸拿出来,都是干净的,你选哪一张呢?这是从外界来看对负面潜在效应主体的消极影响。
从潜在的舆论主体自身来说,性格与心境是会发生重要变化的。生活经历影响大脑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恶劣的环境和优越的环境对大脑的发育和脑功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相比恶劣的环境,优越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的影响。这项心理学研究,是用小白鼠作实验,通过观察小白鼠大脑皮层重量和厚度来了解环境对思维活动的影响。
这里还要谈到一种关于潜在舆论的特殊情况,潜在舆论不止是在小范围群体内传播而是在相当大的群体内传播时会演变为显在舆论。但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