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香气端午 kbr0tcjp

601

主題

601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yhkmn 發表於 2016-11-19 08:0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端午,是传统节曰中最香气四溢的曰子。   

  布谷鸟的叫声越来越近的时侯,小镇狭窄的有点弯曲的街上就有了硕大的槲叶出售。   

  那时,麦子正在加快成熟,麦穗的颜色和杏子的颜色一样,半青半黄。   

  小时候,看到母亲买回了槲叶,就知道要包粽子了。这时侯,我和姐姐的任务就是采芋叶。芋叶其实就是芦苇叶子,我们来到芦苇丛中,经过四个月的生长,曾经纤细可人的芦苇己高过了我们的头,颀长而坚硬的叶子是端午包粽子除了米和槲叶之外的必备之物之一。另外一样就是马兰草,是完成梱扎粽子所用。   

  这几样东西完备之后,一般是端午节的头一天早晨,母亲就会早早起来,把槲叶、苇叶和马兰草一起放在大锅里煮,屋子里就到处都是清新的青草味。原本碧绿苍翠的槲叶、苇叶、马兰草都成了橙黄色。叶子煮好以后,母亲就要开始端午节里最繁琐的工作,那就是洗叶子。槲叶到五月己长得非常硕大,比大人的手掌大很多。从高山顶上采下来的槲叶,充分地吸收了大地丰厚的养分,整个春天的阳光和曰渐丰腴的雨水让槲叶宽大而厚朴,天降大任地成了包裹粽子的良材,但是它肥大叶面上的一层绒毛,却成了用来包粽子的一道障碍。母亲要把煮好的叶子泡在水中,把两张叶子叶面相对地来回擦试,从叶子的中央开始直到边边角角都变得光洁干净,叶脉也变得更清晰。整个叶子就象经过最后的渲染,可以镌章的工笔画。这时,小孩子也不要闲着,破马兰草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工作。   

  马兰在我们家乡到处都有,每年春天满山遍野地开满了蓝色的花朵,抽出花朵,放在嘴里吮吸,能发出鸟叫一样的声音。花谢之后就到了端午,叶子变得细长而韧性十足,非常适合梆札物件。经过水煮以后的马兰叶柔软而温顺,在马兰叶尖处打一个结,然后顺着叶子根部中间的浅沟把整根马兰叶一分为二,一根马兰叶的长度就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就这样,不停地分,我和姐姐也学着大人们那样,把分好的马兰叶顺势搭在胳膊上,一小把马兰就能变成松松的一大蓬。也有人家用金针菜的叶子,但是太粗也确乏韧性,包粽子时极易发生折断。   

  包粽子的米是头一天就泡好的。那时快乐生活来源于现代研究大米在我们北方是一种奢侈品,是几天前用谷子或糜子刚碾好的小米,经过一夜的浸泡,橙黄的小米吸饱了水变得大了许多,几乎要从大瓷盆里溢出来。同时,一小盆泡好的豆角籽也在一旁备用。   

  一切准备妥当,包粽子开始了。是一次劳动,是一种创造,更象一次竞赛,一次山村的狂欢。   

  我的老家在秦岭深处的一个小土塬上,村子中间是一个西高东低的洼地,一个大池塘镜子一样镶嵌在洼地中央,二十多户人家顺着洼地周围散漫地撤落着,家家门前都会有一棵或两棵硕大的柿子树或核桃树。包粽子大多时侯就在大树下进行。起先时可能是一家婆媳姑嫂开始,接下来各家就象竞赛似的接二连三的开始了,最后就索性聚在一起,一切显得忙碌有序。   

  包粽子时,先把两片芦苇叶叶尖相对平铺在掌心,再用两对或三对木斛叶叶尖相对铺在芦苇叶上面,捞起一把小米在槲叶上面摊平,再捞起一小把豆子在小米上面铺上一层,从两边开始向上包裹,再把一头向上卷形成一个一头开口的槲叶包,用一个小碗在槲叶包中加满水封上口,再将预先放好的芦苇叶向上卷起来,裹在已经初步成型的长方形粽子外面,最后用马兰捆札,一个内包黄米外裹绿叶、碧绿敦厚的粽子就成了。谁家的米碾的好,谁家媳妇包的粽子好看,谁家包的多,谁家包的快,就成了大家的共同话题。生槲叶的青草味连同大家戏笑声就塞满了整个村子,一直延伸到大柿子树顶上,一直连上五月蓝天上的白云。肥嘟嘟的柿子花静静的落下来,一个,两个……   

  到了黄昏,劳作归来的人们三三倆俩地回到家里。白天包好的粽子在大锅里,一个挨着一个码放整齐,锅内加上水直到淹没粽子,压上篦子再加上两块石头。炉堂里加上干柴,大火加热,直到米香和着槲叶特有的香味从锅盖的缝隙间不停的喷薄而出,再改用小火慢煮,这样要一直持续到深夜,整个村子都浸透着只有端午才有的香气中,显得格外殷实而满足。   

  小米粽子难熟,煮的过程住往要持续很长时间。流了一天口水的馋孩子们注定当天晚上吃不到粽子,他们大多都过早地带着对美食的渴望睡去,他们的梦中都弥漫着端午的香气。   

  端午节终于来了,它是随着父亲手中锋利的镰刀来的。   

  这天,天刚亮,父亲就早早地出门,手里拿着一把磨得雪亮的镰刀,父亲在自家的土地边逐一走过,他在决定先收获那一块快要成熟的麦子。父亲会在回家的时侯,顺手在地边上水渠旁割一些艾草回家,在院子的一角仔细地将艾草札成小把,分别放在门墩旁,门脑上,木格窗子的窗台边。沁人心脾的艾香就笼罩了简朴的小院,浸漫了各个角落。   

  一骨碌爬起来冲进灶房,母亲己经从大锅里捞出了多半的粽子,浓郁的槲叶粽的香味扑鼻而来。经过大火的蒸煮,原本碧翠欲滴的槲叶己完全褪去了绿色,经过了翠绿,橙黄到黄褐色的幻化,只有芦苇叶还保持着些许绿影。迫不及待的打开粽子,上面一层豆角子籽已没了坚硬的外形,原来彼此孤立的小米也连在一起,整个呈现出上紫下黄的一个整体,小米的饭香和着槲叶的清香,让人食欲大开,很快一个粽子下肚,却没有记住味道。   

  “慢点吃,还有!”这时母亲总会给我再打开一个粽子,从一个红棕色的大玻璃瓶中舀一勺红糖加上。我总喜欢用筷子像打格子一样把粽戴戒指可能引发手指病患子分成十多个小块,然后再一小口一小口把他们吃掉,让自己充分享受槲叶粽子中,每一粒米,每一颗豆,每一丝甜味,每一缕清香带给我的愉悦与满足。   

  但是,这样的享受端午的槲叶粽子的机会记忆中很少。遇到上学,就没这样的惬意,那只能匆匆忙忙的拿一个粽子,一边在山路上行进,一边剥开粽子边走边吃,尽量在走到学校之前把粽子吃完。   

  粽子煮好后,母亲照例要盛出一盘让姐姐和我给爷爷奶奶送过去。那时,爷爷奶奶和我叔一家住在一起。送粽子去的时候,奶奶除了回赠我们一盘粽子,对我们姐弟还有特别的馈赠,那就是端午香囊和七彩绳。   

  奶奶缠着小脚,因为青光眼视力冬天护肤严要求不好,整个人异常清瘦,她却有一双巧手,她能在视力严重减退的情况下,用剪刀为我们剪出连在一起的拉手娃娃以及寿桃等图案。端午前夕,她每年都会用布头为我们做香囊,多以十二生肖为题材,奶奶做的小猪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