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7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读庄子话知道

6851

主題

6851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2-20 14:0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说道家思想中的“道”突出了一个“无”字,然而,这“无”却是从“知道”而开始的,如果没有人思维中“知”有大自然之道的存在,“无”就无从说起。因此,从《老子》到《庄子》反映道家思想的文章中,可谓在“知”字上作足了功夫。   

  这“知”一字,无论从哪种资料中查找,尽管其所包含表达方式的词语知之甚多,像《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明文所列就有四十七处之多。但在道家看来这“知”不外乎两层意思——知道、知识。知道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有与无,知足与知止;使你要知道的知识是什么?还是——有与无,知足与知止。而在道家养生处世之中的“有”主要是指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无是指人的追求(知识、名和利、生活与愿望)是无限的。   

  你看,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说:人生在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译文为:人生在世“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这段话也应包含着两层意思,作为国君为政之道,知足、知止,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国家自然能长治久安。如果作为养生之道,知足、知止就不会有忧患。如此可以使身体健康长寿。   

  而庄子的《养生主》开篇中首先提到养生的关键,实际上就是从老子“知足、知止,可以长久”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不过在这里庄子是在将“养生”的最要归于其“道”之中。正如清?胡文蔚《南华经?合注吹影》中所言:“战国时,学术庞杂,人执一见,家创一说,庄子以为不若两忘而化其道也,”   

  你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用寥寥数语在传其“道”的同时也道出了其养生一真谛: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与名利以及生活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你对于这“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妥,必然会为使你的人生受到许多困扰与滞绊,甚至带来莫大的遗憾。   

  譬如:老子告诉我们春秋时期“出生入死……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说: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本来可以长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也占三分之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生活的欲望过度了。   

  再譬如:知识的无限,即便是贤德博学之士穷极一生也不过学得九牛一毛,更何况吾之凡夫俗子!如列子寓言中的“小儿辩日”竟著名影星方青卓联合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携手抗白使大学问家孔子难堪了一回,就是一例。庄子一生追求博学多识,也只在围绕其“道”方面而求得。   

  那么,盲目而无限制的学习是为什么?无节制的追求生活欲望又是为什么?   

  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必须懂得限制自己。”   

  道家告诉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只要知足、知止,顺应自然之道,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也就养生了。   

  从有限的史料中看庄子的一生是太平淡了。他虽才华横溢,名气很大,但他一生中好像没做过什么大事。年轻时当过漆园吏,不久辞职归隐田野,继续研究其“道”学与文学,追求他精神上的“逍遥”。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史学家认为,战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在40岁左右。庄子活到83岁也应是高寿了,这也许与他穷其专一的“道”有关吧。   

  今天,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年代,我想,从养生角度出发更应该深思一下庄子“缘督以为经”的养生关键,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让心变得平静恬适而不再浮躁,那就不一定非要刻意去寻什么养生之道了。这里有一则现实故事也许对大家能有点启示:   

  某县城的一条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贵阳治疗白癜风铁匠。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没有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所以,现在他的铺子改卖拴宠物狗的链子了。   

  他的经营方式依然如故的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子上躺着,微闭双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收音机,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当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人正够他喝茶和吃饭的费用。但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他惊喜不已,因为戴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其作品现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刘云涛 首诊医师 专家组组员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华侨手里,是那位华侨1993年在伦教拍卖市场上,以5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很干脆地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然壶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种生活让他非常不舒服。   

  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来访者络绎不绝,有的人打听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没有说什么。他招来了左右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6岁了。   

  老铁匠真正体悟到了人生的本质,他的心中已没有名利等身外之物的束缚,只想从容而安静地生活,因此,他才没有一丝犹豫地砸了别人眼里的宝贝,活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比庄周还恬淡而逍遥自在的人生。这真如一首养生歌所唱:   

  人生一世天地修,无忧无虑又何求。   

  得失增减随缘处,何成外物之徒囚。   

  明月清风随心意,青山绿水梦中游。   

  知己胜过养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   

  切莫得陇犹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   

  知足知止人常乐,凡到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