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21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年古国话丝绸

2215

主題

2215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ppeml 發表於 2017-1-20 06:32: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后,人们在衣着方面又有了新的追求,20世纪末丝绸衣服开始大兴,唐装更是盛极一时。大有复古一潮,这真是:   

  轻霞薄雾小香罗,   

  傍著蝉鬟香更多。   

  最爱春山飘缈上,   

  横妆一带浅青螺。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2014年博鳌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全面阐述了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看来,这“一带一路”均与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皮肤病白癜风与副白癜风的具体区别联系。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着丝绸装服,走进这古老的丝绸王国去探寻一番吧。   

     

  中国养蚕、取丝、织绸最早的国家,且历史悠久。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l閕)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cūnzh鷀之患,后世祀为先蚕”。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1936年在浙江杭县(余杭)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   

  3000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中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采桑、养蚕、纺织、做衣裳的情景:其中“载玄载黄”,“我朱孔阳”的诗句,反映出当时矿、植物染料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的应用,出现了彩绘印花丝织品。   

  战国时期用蚕丝为原料的罗纹织品风靡一时,什么罗帐、罗幔、罗衣、罗衾,轻盈霏霏,琳琅满目。古时所谓罗纹组织,指用轻纱互相绞缠,在绞缠处通以纬纱,其孔眼大小均匀,经纬线很稀的织品。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神女赋卜》中赞叹“罗纨绮绩盛文章”,说精美的丝织纱罗好比那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的文章。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汉代王充论儒生之富于才学,“比犹女工织锦刺绣之奇也”。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从那时起,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尽管如此,但这一时期蜀锦却也大为兴盛,魏晋诗人左思《蜀都赋》用“机杼之声彼此相闻”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来形容当时锦江两岸锦绫生产之兴旺和色泽花纹之鲜艳。   

  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代诗人李商隐《春雨》诗中又有“万里云罗一雁飞”诗句,把精美的罗纹丝织品和空中云雁相比。   

  白居易则将它比为天台山的瀑布。白居易咏《缭绫》诗: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赦,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平常缯与帛。   

  丝细缫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这首诗真实地记述了唐代缭绫花样之美,品质之精,织造之难,价值之贵。同时这首诗把缭绫制衣的织、染、裁、熨的工艺过程写活了,缭绫用来做宫廷舞衣的,所以它需要的丝特别细,丝特别细,缲和织就特别费工和艰难。不仅如此,它花样图案是要按照“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诗人用“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等句描写它的巧夺天工的工艺水平。这首诗中提及多种丝织品的名称,如“罗绡”、“纨绮”、“缯”、“帛”等,足见盛唐时的丝绸品种之多。《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记载:安乐公主“有织成裙,值钱一亿。花绘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就可与此相参证。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