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行当的苍海桑田 ls2zxqcj

932

主題

932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jqenj 發表於 2016-7-29 12:4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行当,此前一篇《乡村匠师速写》,写了曾经熟悉的几种工匠,后面细想,发现一些与工匠没什么关系的行当也很有代表性,虽然不如匠师有技术含量,但它们的兴衰也更能体现时代的变迁,今特意选几个说说,只当狗尾续貂,也为我所认识的时代作点记录。   

     

  职业媒人   

  若是把介绍对象当作一个行当,现在人啥药物能治疗白癜风马上就会想起婚介机偏方治疗白癜风构,接着想起“重金求子”、“名星代孕”、“越南新娘”……相比起我要说的传承千年的“职业媒人”,这些都是现代新生事物,几乎和“互联网+”一样年轻。   

  我们这一代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经深入人心,对职业媒人的概念已经很淡了,我记事起,村里专为人作媒的已经很少见了,但离我的小镇不远处的龙源村有个叫阿利的媒人在当时很有名。我记事时他大约五十来岁,一个矮个儿大头男人,花白短发,双眼皮大眼睛,古铜色瓜子脸,他走起路来是典型的“内八字”,常在周边各村来来往往,没有人不认识的,他标志性的装束就是背个挎肩布袋,夹着一把老式的油纸伞,这行头不曾改变过,连那把伞似乎从来没有换过。从外貌、言行到装扮都烙着典型的特色,用现在的行话讲就是“个人品牌CI”。   

  他对周边各村适婚男女的家庭状况都十分了解,村里不少男女的婚姻都是由他牵线,从介绍认识到成婚办酒一套完备的规矩他了如指掌。媒妁时代对望子(女)成婚的家长来说这行当是不可缺少的,但印象中青年男女对这个角色似乎很抵触(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我们当地那时还有哭嫁的习俗,女儿出嫁办酒当晚,新娘子要躲阁楼上用一种民歌调子哭,大多是感恩父母,自愧不孝之类的,其中有个“骂媒人”的环节,不少新娘子编了不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少挖苦的话,甚至指名道姓地骂他,十分有趣。   

  阿利的收入在当时应该还是不错的,虽然介绍一个对象所得现金也许不多,但还另有一些物上的收入,比如猪脚,礼饼或别的。现在媒人作为一个行当几乎是无法维系了,乡村男女绝大多数进入城镇,自已作媒,也人人是媒。阿利若是还在,也许要常常面对荒村叹气了。   

     

  挑山工   

  现在村村通公路了,挑山工也就没什么市场,作为一个行当已经完全淡出人的视野,只在景区偶尔会看到,重庆好象还有不少,在现在年轻人眼里几乎算是一种“非遗传承”了,我的意念中也已经没有作为一种行当的挑山工了,但这行当曾经是养着大量的一群人的。   

  听长辈说过,以前乡村靠腿走路的时候是有不少人靠挑担赚钱的,这行当我们本地话就叫“挑担”,我父亲年轻时就和同伴一起干过这活,甚至有不少女性也靠这营生,常听他们聊天中说起“七步溪”、“霍童”之类的地名,这些地方大约是货物的集散地,或著名的驿站、客栈,挑进来(“进口”)较多的是日用品、水果、糖、盐之类,挑出去的(“出口”)有茶叶、地瓜米之类的农产品。专业挑担的工具如扁担、拐杖等也做得很精致,拐杖头雕得象如今的时尚工艺品,末端靠近地面约二十厘米处钉个木楔,一根麻绳的一端挂在这个楔上,另一端挂在扁担头,和扁担间形成一个三角,方便歇脚,设计得十分科学。   

  我如今知道霍童离我家乡真是天遥地远,我如今开车也要走二个小时,可以想象挑着担用脚走山路要多长时间,据说要几天时间。这行当在家乡通车前应该是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古驿道上的那些路石长年累月都磨得溜光。若把这千年的岁月只当作一种劳苦,那乡村的历史真没有一点温情!但剔去我们如今的成见,这也就是历史深处的真实生活,不见得就那么悲情。   

     

  拾粪人   

  “大便都有人捡”现在简直不可思异,可是在化肥普及前对农民来说粪便却是个宝,有人专捡猪大便当农家肥的。农民用三指来宽的竹片弯成一个约二尺多长的夹子,末端销斜成蹄状,拾粪的人左手跨着粪箕,右手持这种“猪屎夹”,每天都会到大街小巷巡一、二次,多少都会有些收获,积少成多也很可观。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禽畜,猪圈是房子的标配,农户也常常在田野或住处附近搭个棚子,叫‘粪寮’,专门堆放农家肥。猪、鸡鸭等常常满街巷大摇大摆,如入无人,卫生状况不好,小时候我们常为此取笑家乡,但因为常有拾猪粪的清理,而且那时垃圾类别也很少,村里没有环卫工人却似乎并不显得污染,河水依旧清且涟。倒是如今家家户户卫生设施齐全,也有了专门的环卫工人,街路也干净,可是河里却是惨不忍睹。从前溪水是可以挑回家做饭饮用的,现在无论如何不敢了!     

  有些变迁总是让我觉得不知是好是坏,我记忆中是无法理解粪便排入水中的,都是收集起来做肥料用,相应有专用的工具和人员,如今乡村也大多用化肥了,农家肥已很不受人亲睐,新房也都是照着城市作化粪池、下水道、抽水马桶直接冲河里去了,想想就瘆人!   

     

  烧炭人   

  我家乡不产煤,在电和煤气普及之前都靠柴和炭解决燃料问题,烧炭因此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就象现在的石油煤炭产业。小时候常听到长辈提到的是农闲的时候去某地“烧炭”,“做柴”(大约就是伐木工吧)之类的,称为“出门”--相当于现在的外出打工,但多是季节性的,一般是秋收后到春节这段时间,去的地点大多是建阳建欧一带的深山老林(我们称“老芥山”),那里木柴资源多。我们村附近的自然村也有烧炭的,小时候有看到用竹篓挑着炭在街边卖的。     

  课本上有一篇白居易的《卖炭翁》还能让人想起有这个活计,“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千年烧炭人的真实写照,我们这一代已经无法感同身受了。传统的烧炭活计现在很少见,街上烧烤用的木炭不知道怎么来,大概是工厂生产出来,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并没见过真正烧炭的场景。十几年前因为发展香菇产业,灌木大量损耗,现在政府管制,也不许再烧炭了。     

  我在乡下时偶然间去过一处炭窑,在峭顶村后面的深山中,带我去的是个叫阿寿小少年,有点唇裂,讲话不太清析,没上学,虽然才十四、五岁,却已是他家里的壮劳力,主要就是靠烧炭和扛杉木赚钱贴补家用。他的炭窑在一处深山腹地灌木从中,没有明显的路,只有一条用柴刀砍出来的小毛路,陡峭处用灌木枝搭起一段段简单的栈道。炭就从这路挑出去。窑的边上搭个简单的茅草屋就是住处。烧炭时吃住都在这里。炭窑是因地制宜,编辑评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行当,它们的兴衰更能体现时代的变迁,今特意选几个说说……(作者自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