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猴年,对于广西最大的侨乡——容县城区的木偶戏迷来说,确实是不寻常的一年。
新年期间,容县各社区街道的患有有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中老年人戏迷都津津乐道,小朋友们更是欢呼雀跃,大叹这回让他们过足了戏瘾!这个大年啊过得好快乐!
从农历正月初一起,连续3天时间,县文化馆在馆内临时搭建的木偶戏台,邀请县内木偶艺人,上演了精彩的经典古传木偶戏《樊梨花》等剧目,吸引了城区数百名中老年观众前来观看,让中老年人朋友喜气洋洋地过了一个欢乐春节。木偶戏是容县濒临失传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演出人才青黄不接,演出活动呈逐年萎缩之势,年轻观众对这个民间艺术了解甚少,现有木偶队已经为数不多,木偶戏的生存处境比较艰难。为了展示容县非遗项目之一——木偶戏的往日风采,容县文化馆多方联系、积极动员具有多年木偶戏演出经验的老艺人姚美盛和莫德兰等木偶老艺人,让他们精心准备,拿出绝活,重新登台演出。演出时,姚美盛师傅宝刀未老,持偶像闪亮登场,唱词风趣,吐字清晰,动作生动传神,情节紧扣,脉络分明,锣鼓钹等乐器演奏也配合默契,使演出高潮迭起,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莫德兰师傅在表演时,特地加上女演员的现场演唱,男女两名演员配合默契,形象逼真,也颇具特色,博得阵阵掌声。演出场面让一些小朋友更是感到十分好奇、难得一见。樊梨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更是一个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双全的兵马大元帅。她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家喻户晓,长演不衰,千古流传,影响深远。小朋友们虽然根本弄不明白所演木偶戏的内容,但也跟着大人们乐了一回,把小脑袋伸进戏棚里想看个究竟。每天演出结束,不少男女老戏迷都围着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追问:“明天还有演出吗?”希望这场久违的“连续剧”能持续演下去。
木偶戏传入广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容县木偶戏是广西本地木偶戏的重要一类。容县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类,其特点是单人木偶戏,表演所用木偶的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身体由木棍和竹子做骨架,身体外部则用布缝制成口袋状套子,作为服饰;头部多用帽子、头饰或者胡子等作为点缀,形象比较逼真。演员表演时,单手伸进布套纵木偶,木偶手上有时会配以刀等小道具,并用容县白话方言模仿男女老少角色的不同腔调进行说唱。在后台,则由一名艺人敲锣打鼓伴奏。木偶戏的演出舞台虽小,但却因其剧本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绘声绘色,木偶戏在容县民间比较受欢迎。正所谓“舞台小,乾坤大”!
容县木偶戏在说唱腔调运用、木偶控表演手法、剧本内容的推陈出新等方面,对表演者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表演者的演技、记性、口才和应变能力,一样不可或缺。一直以来,木偶戏技艺多采取的是家族或戏班传承,父亲传给儿子、师傅传给徒弟,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但时至今天,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已经很难寻找,致使这一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演出市场越来越小的困境。姚师傅不时发出这样的无奈感叹,但一颗传承家乡木偶戏的雄心始终未泯。
记得小时候,自己的村子里有两个木偶戏队,时常活跃在集市村野之间。当时的演出场景还历历在目,到现在还说得上的剧目有《薛刚反唐》《杨家将》等古典传说故事。我特别“欣赏”演员左右手开弓,持两木偶对打的“打仗”场面,以及演员扮女声演出的场面,学得像不像女声,都会引来一阵笑声。有时在一个村子只演三五晚,有时则同一个剧目一演就演上一个多月,仿佛现今的电视连续剧,让人紧追不舍,欲罢不能!我们这些小屁孩,完全不在乎步行数公里,跟着大人们一起凑热闹。当时看演谁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出一般是要收门票的,小孩子则享受免费待遇。夜深人静散场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父母的背上进入了梦乡。在电视还没“出世”的那个年代,木偶艺人就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明星,木偶戏、采茶戏就是村民工余饭后的文化大餐!
侨乡木偶戏,还能演多久?作为一名工作三十多年的文化人,这样的思绪常常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