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读庄子话说大宗师

8896

主題

8896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pkrwn 發表於 2016-9-4 05:03: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宗师”是指在思想或学术上,或在某一领域能开宗立派而受人尊崇并可奉为师表的人。   

  然而,在庄子笔下的宗师却是与此不能说毫不相干,但也可说是关系不大。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之间有一个伟大的“主宰”这就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大宗师”。   

  那么,谁能够在大自然界中,获得这样无尚崇高的荣誉称号呢?那就是——“道”。人生想要获得处世与自处的逍遥之境,必须宗大道为师。   

  这样的“大宗师”有谁才能与之接触、认识并可拜其为门下呢?   

  关于这个问题,庄子早在《逍遥游》、《齐物论》等篇中已作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至人、神人、圣人”。在《大宗师》文中只不过将其集于一身,化为一“真人”而已。   

  首先,庄子对于“真人”,从各个方面,通过活灵活现的寓言进行了既具体又有说服力的描述。你看,在他的笔下这“真人”简直是太能耐、太神秘了:   

  在智慧方面能“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领悟出“天人合一,物我无界”的道理。   

  在形貌上“神态巍峨而不畏缩,好像有所不足却无所承受;特立不群而不固执,心胸宽广冲虚而不浮华;舒畅自适好像很喜欢,行为举动好像出于不得已;面色沉默不语好像封闭了的感觉;无心的样子像是忘记要说的话。”   

  在日常生活中“睡觉时不做梦,睡醒时不忧愁,饮食不求甘美,呼吸深沉舒缓。”   

  在处世与自处之中“不违逆弱寡,不自傲成功,不谋虑世事”,能够依时而动,随物而变,“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不为生死或悲或喜,也不被外物所惑,心止如水,恬淡超然。   

  而且还能够表现出“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的超凡之处。后代道家文化中的“真人”由此而来。当然,在庄子这里,这真人与后来的炼不老丹、吃长生、化仙升天的所谓真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特别是自汉代道教出现以后,更有人,甚至某些所谓的大学者将其与道家学派混为一谈。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他们的行事之中,也是遵循着一定原则,那就是“古之真人,……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当然,j坚韧肌肤为你打造未来这“刑、礼、知、德”自然是内涵于道之中。   

  这样,在洞明天人的前提下,使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即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由此,拥有“安化”人生之“心斋”,达到“无有所待”的融合于“大道”之中。也正如庄子在《德充符》中所说:“謷乎哉,独成其天。”   

  你想,在人间世中这样的人谁能担当得起?谁才能真正达到这望尘莫及的境界,那只能是《大宗师》中所说的——“真人”了。那么,这“真人”是怎样实践的呢?   

  首先,是“相忘”。庄子在这里站在“道”的角度上,通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的寓言,说明:   

  一方面,用干沽之泉的游鱼,喻“频临险境之人,认为与其在死亡降临之时,苦苦争扎,不如忘记生时的欢乐,坦然自若。”在自然万物之间,感情太深的眷恋与依靠,会束缚人的手脚。如此,就让我们遵循天道的安排,顺乎命运,各自随风而去吧。   

  然而,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鱼水之欢”的成语,原意是用来形容两个物体或人之间的关系,好比鱼在水里一般的融洽、自然而舒适。有人说这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蜀主刘备为了表明自己对诸葛亮的信任及情深意重,他坚决地对关羽、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倒不如说来源于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a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而庄子在这里所说的“相濡以沫”恰恰与此相反。正是这一对寓言的反差,在现实社会中更有它的借鉴意义,这就是警示在人间世中,如何去保持“鱼水之欢”,即相忘于江湖的逍遥之游,而防止鱼离水受干涸虽能暂时的“相濡以沫”,但终究会使之死亡事件的发生。   

  庄子在文中所说“真人”的所作所为,也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不仅出世者如此,入世为君者更应予以借鉴,庄子在《说剑》中说的“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正有此意。    

  据《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记载: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说:“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白癜风早期的症状特点是怎样的明智;若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等名君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们想蒙蔽他也就做不到了。”太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并提醒自己应时刻铭记。正是由此,而大唐初开不久就在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社会局面,为后来大唐的盛世,以及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而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善藏”。“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如果把天下藏在天下之中就不会有所失,这是万物在大“道”作用之下,普遍的实情。所以,真人将游于不会亡失的境地与自然万物共存。一切变化所顺应依赖的必是自然之“道”。   

  当然,如果真如庄子所说“藏天下于天下”,就没有人能够把它偷走了。但是,有一样庄子是承认有空间与时间的,虽然空间能包容一切,但是时间却不会静止,它偷不走宇宙,却可以偷走“吾生有涯”人的生命。因此,如果人可以与宇宙合二为一,宇宙不灭,人也不会灭,“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也就实现了所谓道家“长生不老”的浴火重患有白癜风的人能怀孕吗生,从而进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逍遥之游境界。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九章。而他的传承者庄子对此则通过栩栩如生的寓言描绘的更为形象,《养生主?庖丁解牛》中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在此文中庄子又提出善藏的方法:“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两位道家圣人虽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是向世人阐述了一个道理,即成功后不要沾沾自喜,懂得藏和退才符合乎于——“天之道”。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能够发奋图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英雄并不在少数。然而,能够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意识到将有灾难而急流勇退的好汉又有几位呢?但是,它毕竟还是存在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