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惜问酒家何处有,牧童年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牧所作,题为“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清明佳节到来,人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借以怀念死去的亲人。的南方是何景象我不知道,对于北方来说一般都是阴天时多,正如谚语说的,清明难得晴。今年又到了,而且,下起了纷纷小雨,这就给人们本来不好的心情又带来了更加凄凉的感觉,因此诗人不觉写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妙语。“行人”大概有两种,一是祭祀的人,一是过路的人,不管是哪种人,在这样的时节,在这样的天气,怎能不“断魂”,给人以不愉快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趋使下。这让人们自然的想到了销魂之物—酒,酒能驱寒,酒能消愁,酒能缓解人们心理压力,酒这么好,那么酒坊在哪里?这就引出诗人要说的话:“借问酒家何处有”,这完全表达了诗人、祭祀的人,过路的行人共同的愿望,抓紧打听哪儿有酒店,离这儿有多远,哪家的酒好等等.接着诗人在第四句写道:“牧童逼指杏花村”。这牧童来的真就这么巧吗?我觉得这是诗人浪漫的设计,“遥’不能理解为遥远,因为,在遥指后面还有个杏花村,既然能指杏花村,那么就不会太远。这一句写得非常好,当问及牧童酒家时,诗人不是平铺直叙地说出酒店在哪儿,而是用了个“遥指”的动作来回答,这样就显得文章更有特色,耐人寻味.诗写到这即刻收笔,关于“行人”找没找到酒店,喝没喝上美酒,那就不是诗人要告诉你的了,任你想象,这也是这首诗的妙处,不然它为什么能被人们千古传唱呢?!
(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想故乡。”这首《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格律讲究,韵脚严禁,读起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一个中秋的夜晚,月华如水,银白色的光辉撒落在一家客栈的屋顶上,透过窗户向里看,床前伫立着一个面容憔悴男子,他目不转睛的地看着床下边的月光,那月光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冷眼望去好似刚刚下了场秋霜。开头一语道破真谛,诗人简而明快的交待了月光下远离家乡人望月的心情,接着诗人又对望乡人作了进一步刻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在中秋节到来之即、那位远离家乡长的人慢慢的抬起头来,望着凄惨的月光,使他倍感孤独,他多么想能双眼望穿天际,看到自己的亲人啊!可是,事情不能由他心而动,他只好低下头来苦恼的单相思。
李白这首诗是五言绝句,第一句叫起句,起句一般不押韵,也可以押韵,李白《静月思》是押韵的,可见他的独到之处。“床前明月光”首先交待问题,接着“疑是地上霜”,此句紧随上句,叫承句,就是承接的意思。笫三句“举头望明月”,话题一转,写离家人望月的行为,这叫转句,可以不押韵.第四句必须押韵,叫合句,是全诗的概括总结,这一句很关键,是文章的精华,如果合的不好,整篇文章就会失色,“低头思故乡长”李白这句合的非常好,说出“举头”这一动作的意义,也说明李白文学造诣之深。
(三)
“孤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首小令是元朝散曲家马致北京白癜风阐释日常预防事项远所作,题为《秋思》。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反动时期,当时元统治者把人分成数等,实行种族主义统治。在其残酷剥削和压榨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多少农民倾家荡产,背井离乡,面对此情此景,多少文人墨客奋笔疾书,写下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朽文章。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作的。
“孤滕老树昏鸦,”这是一幅多么凄凉的画面呀!原野上一棵孤独的老树,在烈烈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它的身上缠绕着枯干的滕条,一只离群的老乌鸦落在干枯的树杈上,面对空旷的大地发出哀鸣。这一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人们更加清楚的看到元统治下的黑暗,接着诗人又写道:“小桥流水人家,”在那样背景下的孤伶伶的一户人家,终年只有一座小桥和流水相伴,人们可想象得出这户人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古遭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古道”即陈旧的道路,这句诗人把不同的概念“古道、西风,瘦马”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更能表现出元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古老的大道上,大阳就要下山了,一匹又瘦又老的马,强支撑着身躯顶着寒冷的西风,艰难的行走着。“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指的就是远离家乡的人。在古时人们有“在家千日好,出门日日难”之说,可见,出门在外的人与亲人音信不通,这就必然使他感到孤独、寂寞,思念家乡和亲人,痛断肝肠。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在当时社会制度下,能有这样的胆识,敢于写出这样的文章,也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诗人受时代局限性和本人思想的束缚,因而,不能启发人们勇敢的站起来,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撇开其它意义就作品本身而言,如果用画家的笔杵试泼墨一幅,我道觉得这是一幅非凡艺术品,相信这幅画能早日面世。 |
|